湯家驊:道歉
有文章評論名校請槍,以及政府公共服務中標者不合格等事件,指出特區需要正確地建立一套道歉文化。說得對;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建立一套客觀尋找錯處的文化。
在名校請槍事件中,同學父母先是指「吹哨者」心存「惡意」,接着表示獎品要不要也罷,最後公開聲稱尋找軟件公司幫助是媽媽的主意,是為了要保護女兒的「專業創意」。說了這麽多,同學卻一直保持沉默。有人說,算了吧!她只是一名中學生。但同學怎會不知自己的作品有他人加入的元素?管他是原先創意或是資料整理,或是表達鋪排,有他人優化作品便是請槍;請槍便是請槍。你是否說中學生不知道就算連小學生也知道請槍是不對的嗎?為什麼她不出來說:「不是媽媽的錯!她只是愛我心切!是我不應該接受軟件公司的協助!」如果她說了這句話,爭議肯定會立即停下來。
政府公共服務招標也是一樣。署長潛水多天後才出來說要為整個部門向公眾「道歉」。整個部門?即是說不是我錯,是部門所有人錯!這算是什麼道歉?在商業社會裏誰也知道,招標需要看看投標者的財政狀况有沒有能力完成合約(due diligence),假如有疑惑的話,便需要提交履行保障(performance bond)。政府規則沒有提及這需要?那麼寫規則的人是否要出來致歉說忽視了最基本的商業要求?
道歉要真誠才有意義。真誠的道歉必須建基於錯失的核心和來自真正的犯錯者;否則道歉只是一種逃避責任,自欺欺人的無謂掩飾。
湯家驊
民思政策研究所所長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