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達明:論特區政府近來的表現

近月香港接連發生數宗引發爭議的事件,先有藥倍安心事件,繼而出現觀音山水採購風波。兩件事雖然性質各異,但卻共同營造了一種輿論,戲稱本地淪為「做假之都」。這個稱呼或許反映市民對誠信的擔憂。更嚴重的是,大量社交媒體水軍控訴當事人之餘,更劍指特區政府。

市民尚未見到法律介入,卻已目睹一連串針對社會價值、公共誠信與道德底線的冷嘲熱諷,在社交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。這正是香港管治危機的縮影。當社會一次又一次被「做假」爭議籠罩,市民不禁質疑政府是否應挺身而出,糾正道德歪風。現屆政府似乎仍在「睇清情況,不敢輕舉妄動」,但事態發展正逐步蠶食市民的耐性,令整體施政陷入信任困境。

誠信的流失之所以危險,在於它往往以無形的方式滲透到七百五十萬港人的思維。藥倍安心事件所揭示的是對公平競爭的懷疑及對精英仇恨;觀音山水事件所帶出的不只是採購監管的失效,更是對公務負把關能力的失望。這些現象互相疊加,便容易讓社會形成「做假之都」的標籤。標籤一旦出現,無論真實情況如何,外界與市民都會傾向用「做假」的眼光審視香港及歸咎制度滋生腐敗。

這種輿論效應對香港尤其致命。香港一向重法治和講誠信,吸引外資、建立國際金融與專業服務中心的根基,正是社會對制度的信任。當「做假之都」的說法開始流傳,無論是否公允,都會侵蝕香港在國際社會的形象,甚至影響到投資者、專業人士乃至青年一代的信心。這是一種「感知風險」:即使制度依然健全,但一旦社會觀感轉差,制度本身的認受也會大打折扣。

在這種情況下,政府若仍反應遲緩,便難以回應市民日益累積的焦慮。法律裁決固然能釐清責任,但行政失當與道德爭議往往陷入無止境的爭辯。市民真正期待的,是更高層次的承擔——政府必須展現守護制度公正與社會誠信的決心。否則,即使最終證明「沒有違法」,民心依然難以修復。換言之,合法不等於合理,更不代表獲得民意的認同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若政府在處理這些爭議時依然選擇不作為,或者因官僚習氣而拖延不決,那麼積累的民憤將不止於對個別事件的批評,而可能轉化為更廣泛的政治不滿。按社交媒體目測,反對派和反政府群體已經藉機推波助瀾,把這些醜聞與管治失誤相連結,塑造一種「精英靠關係、金錢可換榮譽、制度形同虛設」的敘事。若這種敘事持續發酵,便可能激化成新的社會不安,甚至帶動一股反精英主義的浪潮。

管治的認受性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民意支持。當政府在面對爭議時顯得遲緩或輕視輿情,就會逐漸削弱這種支持。香港社會的特點在於市民對公共事務高度關注,一旦感覺政府與民意脫節,便很容易引發不滿,甚至將個別事件上升為對整體管治能力的質疑。這就是為何近期的幾宗事件雖然表面上與政治無關,但卻能迅速發酵成為社會熱議焦點,因為它們觸動了最基本的價值——真與假的界線。
因此,香港政府當下最大的挑戰,不是如何在法律框架內解決個別爭議,而是如何重新建立社會誠信的基礎。這需要政府在三方面有所行動:其一,強化監管與制度設計,避免「做假」有機可乘;其二,領導人要公開喊話,讓市民能清楚看到政府如何把關,從而增加信任;其三,積極回應社會的價值焦慮,承認市民的疑慮並展現改善的決心。

總而言之,香港今日被戲稱為「做假之都」,並非因為整個城市真的淪陷於虛假,而是因為一連串事件讓市民看不到政府對價值的堅守。法律固然重要,但若政府只停留在法律的層次,卻無視社會對誠信與公義的渴望,就難以避免管治危機的蔓延。更嚴重的是,若政府繼續拖延甚至不作為,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便可能被放大為新的社會不安,掀起反管治情緒,令中央對香港的穩定產生憂慮。特區政府必須要「不畏浮雲遮望眼,自緣身在最高層」,要看清楚事件的本質。唯有如此,社會才能走出「做假之都」的陰影,重建誠信,恢復對未來的信心。

全文載於 《堅料網》
https://n.kinliu.hk/kinliunviews/%e8%ab%96%e7%89%b9%e5%8d%80%e6%94%bf%e5%ba%9c%e8%bf%91%e4%be%86%e7%9a%84%e8%a1%a8%e7%8f%be%e3%80%80%e6%96%87%ef%bc%9a%e5%bc%b5%e9%81%94%e6%98%8e/

TopOP-EDS